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管委会文件
关于印发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18-02-04 11:05:33 来源:经开区 字号:[ ]

各局(室),街道办事处: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

                      (经开区、瓯飞)党政办公室

                          2018年2月4日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温政办〔201779号)精神,加快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提升我区传统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工业强区”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企业发展“八大工程”,着力打好“四换三名”“三转一市”“三强一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和“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整合应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建设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全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区传统制造业规模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把创新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的标准话语权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2.1%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

    融合拓展深入推进。推动强链补链,大力发展与传统制造业紧密关联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深度融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关联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5以上。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路径,促进企业减员增效,重点传统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力争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绿色发展更有成效。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合理转移和退出低端低效产业。到2020年,重点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市同行业平均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3.3%2%5%以上。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企业主体,加强整合优化,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集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力争到2020年,全区超20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超10亿元企业达10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打造超百亿产业集群3个以上。

    三、重点产业

    根据全区当前传统产业发展实际,瞄准今后一段时期市场需求,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电气、泵阀、食药机械、鞋革、服装、有色金属加工、塑料制品及印刷、五金卫浴、民用电器等10个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一)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产业高端化、产品模块化、装备信息化、市场全球化为目标,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特种车辆整车生产、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拓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产品配套新领域。促进产品从纯机械到机电一体化、从模拟量到数字量、从重型到轻型化、从单体到总成化的方向进行改造提升。

(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提升传统中低压电气产品智能化水平,着力推进设备小型化、元件智能化、系统网络化。大力发展高压和智能电网电气设备及配套产品,延伸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及配套电气设施,积极开发电动汽车电气配件及其配套输充电设备和智能电气产品。

(三)鞋革制造业。顺应鞋类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发展潮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推广应用数字化制鞋、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推进制革行业水性、无溶剂等绿色工艺应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整合。

(四)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兼顾发展服装辅料业。推进企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提升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内涵。加强服装服饰新花色、新品种、新款式、新功能的研发设计。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高级定制。

    (五)泵阀制造业。重点加强泵阀相关的耐腐蚀、耐磨、耐高温、耐低温的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以智能、成套、专业、绿色、超常为方向,重点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核电、煤化工、长输管线、石油化工、页岩气、LNG等领域的阀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环保、城建等领域的泵产品。

    (六)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推动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向绿色、节能、集约、高端化方向发展,推动清洁化生产和循环化改造或技术改造。综合运用法治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深精加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

    (七)塑料制品及印刷包装制造业。推动塑料制品向绿色化、功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从传统制品向特种工程塑料、高端塑料制品等方向转型。研发应用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材料,发展以瓦楞纸、特种纸为代表的纸制品包装,发展可用于食品、药品等的包装产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柔印、数码印刷、激光印刷等新型门类,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

    (八)食药机械制造业。重点推动食品制药机械等轻工机械产品改造提升,推进食药机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大定制机器人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九)五金卫浴制造业。发展高科技恒温、感应及节水型水龙头,大力发展水暖洁具、卫浴洁具系列化和配套化产品。提升全行业工业设计水平,建设水暖洁具时尚设计平台;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传统制造业附加值,加快形成适应于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建设集品牌展示、线上线下交易(O2O)、一站式和体验式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暖洁具交易市场。

    (十)民用电器制造业。鼓励建筑电器开关等民用电器行业向智能化、多功能、个性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在电器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企业整合重组,加快“低小散”企业整治,形成一批亿元以上的骨干重点企业。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好浙大、哈工大、重庆大学、肯恩大学、温大、北斗研究院等高校机构平台和海洋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公共创新平台,助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围绕重点传统制造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设计院)。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广一批应用面广、示范性强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快推进传统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企业。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专利与专利侵权行为,形成支持研发、促进转化、保护创新的政策链。培育发展工业设计,重点发展鞋革服装、居家用品、电子电器、机械装备等方面工业设计,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相融合发展,助推传统制造业向时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设计院)达到2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设计中心20家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局、经济发展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加大“机器人+”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机器换人”的技术改造步伐,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数控装备和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分行业制定“机器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建成一批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以安全生产、中水回用、余热余压利用、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力争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个以上,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技术改造项目5个以上。新增工业机器人360台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服务公司1家左右。(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各街道办事处)

    (三)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发展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围绕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重点产业,培育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和示范企业,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加快实施制造业“企业上云”计划,深化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企业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上云企业达0.2万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大力实施“三强一制造”行动。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牵头(参与)制订国际、国家、行业和“浙江制造”标准,积极推动传统制造重点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企业对接机制,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和国家标准化组织,积极争取承担秘书处工作。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要内容的“三品”战略,实施制造业和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全区工业企业提升品质形象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强化品牌保护机制,加大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力争到2020年,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创建企业20家以上,“浙江制造”认证企业达到3家以上,新增“浙江制造”标准3个以上、“浙江制造精品”2个以上。(责任单位:质监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全力培育优质企业。加大传统制造业“三名”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落实针对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主动服务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等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实施中小企业升级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推动中小微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一批细分行业的“小型巨人”“隐形冠军”。大力实施企业“小升规”专项行动,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建立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境外园区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市区“三名”试点企业10家以上、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隐形冠军”10家以上、“小升规”企业150家以上。(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质监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六)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凤凰行动”。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十条意见》,建立上市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和企业上市促进会,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跟踪指导和全方位服务,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支持上市公司牵头或联合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鼓励上市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对本地及产业链关联中小企业并购重组。深化推进“三转一市”,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加快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实现新飞跃。力争到2020年,新增股份制改造企业8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0家以上。(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财政〈地税〉局、各街道办事处)

    (七)加强产业平台体系建设。按照“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基地和小微企业园,以局部优化的环境和政策洼地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加大产业平台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引进一批优质的产业链关联重大项目和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按照“招商项目抓对接,对接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到2020年,创成省、市级制造业特色小镇2个,新增小微企业园区4个以上,生产和配套用房50万平方米以上,新引进投资额5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以“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中国建筑电器产业基地”为载体,抓好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集聚提升发展。(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科技局、商务局、各街道办事处)

    (八)拓展提升产业链。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开发计划,大力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台(套)化装备,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领域装备进口替代。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产业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科技孵化基地、物流示范园区等建设。发展信息产业、激光和光电、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高端产业,推进一批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关键配套产业园,改造提升模具、铸锻造、表面处理、印染等基础配套产业,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力争到2020年,实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15个以上。(责任单位:经济发展局、科技局、交通市政环保局、各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