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情要闻  > 园区动态
推新产教融合十项举措 为企业精准培养“能工巧匠”
时间:2019-10-23 16:32:24 来源:科技局 字号:[ ]

为破解浙南产业集聚区高技能人才短缺,结构不匹配,缺乏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等问题,管委会立足本区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辖区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形式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蓄水池”,探索“金蓝领”队伍培育长效机制,让高技能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下”。

一、成立一个产教协同发展中心。一是明确产教融合管理机构,形成校地合作工作机制。管委会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下称东方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建立了以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搭建政校企各类合作平台等九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是依据产业需求引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布局结构。依据我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东方学院调整专业布局结构。新增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年招生规模扩大330人;紧缺型产业对口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年扩招200余人;新组建数字经济、电子电气、健康养老、航空旅游4个现代化专业群。三是支持鼓励校企双方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探索建立长效育人机制。校政企共建“汽车学院”“智能电器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分别首次招收99人、57人在本区企业就业,占产业学院学生数的57.6%。鼓励支持东方学院推行“2+1”现代学徒制改革,共约2900名学生参加,统计结果显示54.3%学生愿意留在本区企业,企业总体满意度88.02%,对学校的服务满意度为84.76%。

二、分类分层建立三大人才“蓄水池”。利用区位优势,依据我区产业行业特点、行业企业需求层次,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在企业共建三类人才蓄水池。一是产业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或行业,针对该产业链上的关键岗位,采用双元制育人模式,由高职院校和若干行业知名(或规上)企业共同构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共同体(或合作联合体)。先后建立“汽车产业学院”“智能电器学院”,接收99名学生;2019年,挂牌成立“电竞学院”,计划招收20名学生,成立“东方南华机电学院”,已完成招生51名。二是企业学院。依托知名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针对企业基层技术及管理岗位,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人才订单服务,与企业共建冠名企业学院,即“教学工厂”。成立“得尔乐新餐饮管理学院”,计划招生25名,2019年计划建立3家企业学院。三是微创学院。依托互联网企业、创业创意型企业,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采用“双导师制”模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人才服务,与企业共建微创学院。

三、构建“三种渠道”培养三类人才。目前企业对金蓝领人才尤为重视,即基础技术管理骨干、行业紧缺技能型及创新创业三类人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机制进行培养。中心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对象,依托不同载体,构建提供“三种渠道”对三类人才进行培养。第一类是企业基层技术管理骨干。在企业发挥基层性作用,其特点是培养周期长、成本高,要求稳定。这类人才采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模式。以企业学院为载体,依据企业订单,由校企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定向就业”,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及就业协议,为企业培养骨干型人才。例如康华雏鹰班50人。第二类是行业紧缺型技能人才。特点是行业需求大、技能要求较高、周期长、成本高。这类人才采用“2+1”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依据企业订单,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和顶岗实习协议,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如汽车产业学院54人,智能电器学院45人。第三类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特点是创新思维要求高,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这类人才采用双创培养模式。以微创学院为载体,以运作真实项目为培养手段,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已经培养32名创新人才,创办32家微创企业或个体企业。

四、“三项机制”保障技能人才持续供应。一是人才供需信息互通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状态,通过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职业院校,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使供需双方人才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二是人才数量供给保障机制。政府应根据经济运行数据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以此为基础向职业院校下达“需求订单”,并支付“订单费”,让职业院校“按单培养”,保障人才数量供应总体平稳。三是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围绕我区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或新兴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开办产业所需专业,采取校地共建方式给予每个专业一定的建设经费;出台产教融合新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或微创学院等多种育人平台,每个平台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我区实习就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给予实习就业奖励。积极鼓励校企双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双向流动,扩大交流,建立“双师型团队”,对入选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双元制育人模式增加了校企双方育人成本,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补偿分担机制,依据在我区实习就业的学生规模,根据绩效对学院和企业分别进行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