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情要闻  > 园区动态
跃上千亿量级平台 放大高质量发展能级
时间:2019-04-12 14:09:04 来源:摘自2019年4月12日温州日报全媒体平台 字号:[ ]

2018年,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收获两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喜报:一是核心区技工贸总收入1100亿元,正式迈入浙江省“万亩千亿”量级平台行列;二是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名次前进了8位。

 

今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奋战1161、奋进2019”的工作主题主线,浙南产业集聚区将如何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实现新的跨越?4月9日,本报记者、总编辑潘建中对话浙南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蓬勃(以下简称徐)。


 

温州日报:这几年,浙南产业集聚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大家对经开区比较熟悉。到底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和瓯飞之间是什么关系,可否先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

 

徐:别说普通老百姓弄不明白,就连家里的亲戚长辈问我到底在哪里工作,我也得解释半天。浙南产业集聚区的前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浙南闽东北首家国家级开发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瓯飞工程是温州城市向东面海发展的战略性工程;2015年,瓯飞开发建设管委会与经开区管委会正式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简称浙南产业集聚区)。

 

这是全省第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包括一个核心区(滨海园区、金海园区)和四个分区(瑞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安塘下汽摩配产业集聚区、空港园区、平阳宋埠产业区块)。换句话说,浙南产业集聚区地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湾区(主要包括作为开发区生活配套托管的海城街道、沙城街道和天河街道)、瑞安市、平阳县的沿海区域,是一种沿海产业带的布局。

 

从2015年开始,我们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三区合署”管理模式,对外完整的称谓应该是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管委会。近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三区合署”后功能叠加的成效,去年我们在国家级开发区“国考”中,排名前进了8个位次,是2015年启动“国考”以来进步最快的一年。


 

温州日报:作为成长在中国民营经济之都的产业集聚平台,在温州“两区”建设中,浙南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大平台。新的一年,你们将如何展现这种使命与担当?

 

徐:在“两区”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出了“四平台一窗口”的发展要求,即集聚区要真正成为产业平台、开放平台、科创平台、城市平台以及展示我市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这个发展要求非常精准,今年,我们将紧扣“奋战1161、奋进2019”工作主题主线,对接“两区”建设大战略,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招大引强、产业升级、产城融合、空间拓展、民生改善等工作,全面提升核心区“万亩千亿”量级。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我们必须放眼国家级层面,努力把强项做强,把短板补齐,2019年力争在“国考”中进入前50强。

 

年初以来,我们是有喜有忧:

 

喜的是有40家存量企业要求扩大再生产,起码需要1700亩土地,做实体经济有用地需求是好事情,这是反映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忧的是供地严重不足。今年我们要突出一个贯穿全年的重要载体——工业“三千三百”行动,即盘活存量空间一千亩、新增围垦空间一千亩、完成工业供地一千亩,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新增一百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百家,全力拓空间增效益。


 

温州日报:这听起来很让人疑惑,在大家印象中,浙南产业集聚区有“瓯飞”这样的围垦大工程,感觉空间很大,怎么也会有土地不够用的难题?

 

徐: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自从瓯飞工程实施以来,外界一直有一个声音:温州不缺地了。事实上,已围空间达10万亩的瓯飞工程确实是拓展温州未来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布局,自2010年10月启动以来,累计投资约140亿元,单体围垦面积全国最大。其中,瓯飞起步区围涂工程3.44万亩已完工验收,瓯飞一期围垦工程(北片)6.64万亩也已实现龙口合龙。但是,根据海洋生态保护新要求,国家对科学用海实施“严管严控”,也就是说,围垦不等于可以用海。

 

面对用海政策新变化,我们将积极向上级争取瓯飞工程“已围已填”部分最大限度的科学使用,创新改革举措增强瓯飞围区的资地平衡能力,确保瓯飞工程早出形象,为再建一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供空间保障。我常对干部说:瓯飞没有负我们,我们不能负瓯飞。今年,我们要把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和科学用地作为重要的使命担当去推进。


 

温州日报:拓空间很重要,挖内涵势必要同步推进,集聚区如何通过“腾笼换鸟”,让现有的“小鸟”“弱鸟”变强飞高?与此同时,招大引强,培育更多的明星企业?

 

徐:这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必须向存量要空间,向亩产要效益。去年,我们率全市之先,开展亩税5万元以下企业整治提升,淘汰了一批“低散污”的企业。目前,开发区规上企业亩均已达35万元,但部分规下企业特别是“村二产留地”的亩均还较低,今年我们把这个硬指标提升到亩税10万元以上,倒逼小企业尽快成长,规下企业尽快变规上。通过双倍增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引进科研平台,今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以上、省科技型企业175家。

 

什么叫“万亩千亿”平台?就是指面向重量级未来产业、在万亩空间产出千亿以上的产业大平台,这需要更多百亿企业去支撑。

 

这些年,我们不缺好企业。去年,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其中2家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2家上市企业,占全省8%,我们的目标是每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每年引进一批高质量总部企业。今年我们精心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共有6家企业被列为百亿企业培育名单,其中2家要做大做强成千亿级的雄鹰企业,争取打造若干独角兽企业。从一季度数据看,我们的发展态势非常稳健,财政收入增长46.7%,税收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增长65.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


 

温州日报:杭甬温是浙江铁三角,相比杭州的城西科技走廊、宁波的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我们还有不少差距,最主要的短板在哪里?未来如何迎头赶上?

 

徐:你说的这是事实。纵向比较,我们一直保持平稳较好的发展态势,现有的项目虽然不错,但顶天立地的大项目还有待引进和培育,特别是投资50亿元、百亿元以上的单体制造业项目不多,这一点我们差距很大,但也有信心补上;在科技创新引领方面短板也不小,特别是人才方面。今年我们借打造自创区主园区的契机,自我加压,要在科技和人才两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态势很不错,一季度我区新增高级人才58位,全年力争引进150位以上。

 

纵观全局,今天的发展已经过了那种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的年代,只有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大战略、大平台,才能有大发展。

 

要更好地抓住温州融入长三角、省里提出的四大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招引大项目、做强大平台。

 

要加大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去年全区惠企补助资金3.7亿元,增速146%,今年马上又有1亿元的惠企补助下发,努力打造政务服务新高地。

 

要在城市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大力加强,让开发区白天看像一座城市,晚上看更像一座城市。


 

温州日报:你说开发区要像一座城,可我们这一路过来,总觉得整体环境有点“冷清”,未来将如何通过产城融合让这里变得生机勃勃?

 

徐:产城人融合,既是集聚区的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一个新区从建设到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这些年,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以环金海湖滨海新城建设为龙头,星级酒店、商住楼盘、总部大厦、交通枢纽、人才公寓等功能项目相继建成,籀园小学分校、绣山中学分校、中西医医院分院等优质教育、医疗项目落户,环山东路以及沈海高速复线、轨道S2线等交通项目扎实推进,荣获了全省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的荣誉。目前,全国地市一级首个特斯拉销售服务总部已落户这里;今年5月,将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开业。

 

作为产业集聚区,我们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特别注重优待“蓝领”,按照每年增加5000-10000人的就业需求,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仍谋划打造10万平方米的蓝领公寓。

 

此外,还将大力发展商业和工业服务业,改善交通,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引进优质教育,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立志打造一座向东面海、美丽繁荣的高能级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