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情要闻  > 温州资讯
市政协委员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时间:2020-01-22 08:41:38 来源:温州都市报 字号:[ ]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承载着温州的记忆和变迁,是城镇的文化命脉和灵魂。自2016年温州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人们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意识逐渐增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越发显著。

为此,市政协围绕“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这一重点课题,组织有关政协委员、文史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

本期《委员观察》栏目聚焦此次调研课题,听听参与调研的市政协委员都提了哪些建议和意见。

我市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5个

温州历史文化村镇数量较多,且类型丰富、价值独特。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5个,其中包括永嘉县岩头镇、平阳县顺溪镇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乐清南阁村、永嘉屿北村、苍南福德湾村、苍南碗窑村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及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在走访省内外的历史文化村镇之后,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我市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仍有值得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比如工作机制有待完善,规划科学有待加强,资金和人才缺乏,保护利用创新不足等。

针对上述不足,该调研组建议,应强化政府统筹主导作用,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创新实施多元保护与利用,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提高人才支撑效能。

市政协常委、市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方岚: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村镇特点

对文化、产业进行多维度统筹

一直以来,我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保护为主,多以“博物馆”保护、“文脉延续”式保护等理念开展,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和产业特色及作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如何发展生态宜居、资源融合、优势明显的历史文化村镇?建议应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产业文化、区域文化的特点,对文化、产业进行多维度统筹,以文化为基础打造特色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原有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的基础上,要以传统格局、历史街巷、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为发展之本,注重原真性,强化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保护,倡导“活态保护”,同时应重视对现有历史文化村镇及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研究。

强化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链。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必须要借助其突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强化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链,将文化与产业结合,以文化支撑产业,用产业反哺文化,形成以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生态链。

以项目带动统筹完善全域旅游。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可以借鉴省内一些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在强化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及其周边区域优质资源,借助产业优势,强强联合带动全区域整体发展。

以保护为基础尝试创新利用发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和发展,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空间环境、产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坚持文化保护不动摇的基础上,可适度尝试创新性利用,探索历史文化村镇健康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市政协委员、乐清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

保护应注重活态传承

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不少村落村居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面临不可逆转的破坏,而新建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少,导致千城一面的局面。

如何正确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片面鼓励新形式的开发而牺牲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或者过分强调保护旧建筑而牺牲城市的舒适性和创新性,都是不可取的。应处理好“拆与保”“保与建”等关系。建筑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不只是修旧如旧,而应反映不同时期的痕迹、不同阶段的历史信息,只有各个阶段的风格都得以体现,地方记忆的完整延续和文化的多元性才能获得延续。

建议将“文旅融合”的理念引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应注重活态传承,通过在其中新增文化产业项目,以互动体验方式让游客了解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过去,认识当下更好利用的必要性,更是为未来的延续传承打下基础。

当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并非某个部门的职责,而应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在保护主体上,由政府定规范,专家出技术,群众主动参与,企业心怀责任感,同时能够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提早规划,将文物抢出来保起来;做好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制定政策,让文保工作顺起来。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市政协委员、温医大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叶建:

优先布局村落资料建设工作

做好科学决策的基础支撑

村镇自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存续而言,是其重要的生命线。因此,无论是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的挖掘,还是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与完善,都要以村镇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支撑点。换言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正确的决策来推动和保障,而政府和各部门、单位的正确决策,则需要有各方面的科学资料作参考。然而,当前,我市大多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仅没有自己的方志,也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论著,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制约因素。

因此,必须优先合理布局村镇资料建设工作,系统地形成数据信息研究与共享平台,为科学决策做好基础性的信息支撑工作。建议:做好地方历史乡贤的挖掘与研究,成立相关主题纪念场所,并出版相关乡邦文献及研究著作;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历史建筑、街道空间格局、地名由来等基本信息做好资料整理,数据图片采样、收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引入3D数字技术,对村镇信息进行立体化的建模,再现其村镇面貌;系统开展历史文化村镇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历史及现状的研究,全面把握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趋势。(记者 朱斌 通讯员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