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情要闻  > 园区动态
温州经开区打造产教融合体 着力破解产业人才短缺难题
时间:2021-08-02 10:47:56 来源:党政办、人力资源局 字号:[ ]

用工成本高留人难、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匹配、人力资源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是当前我市产业平台做大做强面临的普遍问题。近年来,浙南产业集聚区(温州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教融合改革有关精神,立足辖区成长型中小企业多、建设高校空间大、合作领域广的优势,探索政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体,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新路子。目前,该区与辖区内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金海产业学院在校生规模达1000余人,2020届毕业生留温率达65. 47%。

一、发挥政府协调各方作用,把牢统筹规划“指南针”。

一是重构管理职能,统筹融合项目建设。由管委会牵头,联合高校及代表企业组成校地合作指导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辖区内与高等教育(或职业)相关的资源和经费,设立产教融合基金,统一规划包括专业、基地、师资、课程及评价、考核等在内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二是创新制定产教融合标准,促进校企资源共享流通。科学制定产业教授评选、校企师资互聘互认、校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等系列化标准和育人成本分担、金蓝领人才育人留人等机制,推动校企资源互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如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推出“三三制”教学成本分担机制,学员学习3年、毕业后与企业签订3年劳动合同,学费由政府和企业全额补助。三是建立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闭环支持。从“政校企三元协同育人”视角对产教融合效果进行评价:即把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执行的效果等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把培育学生、服务社会、促进就业量化指标等纳入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把从全周期、多岗位、多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度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形成对产教融合支持的正向激励机制。

二、释放学校立地办学势能,当好专业教学“主力军”。

一是依托产业建学院,实现办学路径特色化。以温州经开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为核心,进一步拓展“政校行企”合作空间,着力打造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大学。如浙江东方职业学院已先后在经开区建立以“金海产业学院”为核心,“金海匠谷”省级实践育人平台、“金海量子云”在线大学等为诸元的产教融合矩阵。下步,该校还将按照“企中校”模式共建欧珑电气学院等9家企业学院,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人才蓄水池”作用。二是依托产业办专业,实现培养模式定制化。以经开区三大核心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金海产业学院”为载体,重点布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特色专业群,新增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工科专业,着力夯实“浙南产业大学”的内涵特质。三是依托产业育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以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创新推出“双元三段、柔性定制;轮岗顶岗、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依据岗位工种的复杂程度及企业用工需要,分类细化为“2+1” (2年在校、1年企业)、“1+1+1” (1年在校、1年公共基地培训、1年企业)等多种形态的现代学徒制或企业新型学徒制形式,打造“招工即招生” “就学即就业” “育才即留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从2020年起开展“金海有约”人才预定供需对接活动,按照企业需求制定出台"柔性订单式”人才培育方案,目前已联通企业和产业学院培养出汽车产业专业人才54名,智能电器专业人才45名,创新人才32名。

三、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做强协同育才“合作站”。

一是主动融入产教联合体。引导企业积极协同区内高职院校,成立“浙南产教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等联盟,及时提供企业用工信息,引导职业高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学生和岗位的精准匹配。如 2020年根据电气等紧缺型产业需求,引导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对口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年扩招200余人,保障温州地区电气专业技术人才供应平稳。二是强化提升“双师” 流动指导。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企业内部自主评价体系,为本企业优秀职工提供认定服务,建立完善校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双师型团队”,选派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学校职业导师,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三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以省示范基地建设标准为依据,制定实施百日攻坚计划,全面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如在今年6月29日,温州经开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裕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协议,联合航天云网和中德研究 院共建省级一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计划打造1个智能制造产业群,新增8个制造类专业,工科类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增加约800名,建设省级以上教学资源库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