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008003015157/2018-02250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发布机构 经开区
成文日期 2018-11-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温浙集(开)管〔2018〕61号 有效性 有效
关于印发《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11-05 10:13:41 来源:经开区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局(室)、街道办事处、直属企事业单位: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已经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温州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 

(经开区、瓯飞)管委会    

                               20181030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根据温州市“十三五”规划要求,结合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十三五”规划实际,制定出台《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组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车俊在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我区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重大平台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主窗口、主渠道的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产业新城建设,着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形成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保证。

一、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依托重大平台集聚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形成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滨海产业新城建设,努力成为温州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主窗口。

二、发展定位

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构筑全市产业层次最高、产出效益最优的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

——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坚持加快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为核心目标,紧盯产业,坚持谋大招强,在百亿产业项目、百亿企业规模、高端人才引进、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争当全市打造东部新增长极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全市产业发展的主平台。瞄准全省第一方阵,积极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向集聚区布点落户。集中选择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平台,发挥在全市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市创业创新的主阵地。围绕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创建各类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构建适应高端发展要求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优化适合各种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资本汇聚融合的发展环境,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市高端科技资源的重要集聚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创新基地。

——全市扩大对外开放的主窗口。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打造“一带一路”行动计划,按照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总体部署,激活开放元素,强化开放优势,补齐开放短板,推动开放层次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新优势。以更大力度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把服务贸易放在突出位置,做大做强外贸新增长点,成为全市开放发展的引领区和主窗口。

——全市内外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坚持以“加强政企沟通、促进合作共赢、增进友谊团结”为宗旨,充分利用政府职能优势,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拓展信息渠道,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好地了解和交流。积极创新爱护培育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增加服务企业方式、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不断促进开发区营商环境优化,成为全市内外沟通交流的主渠道。

三、目标任务

做大做优产业发展大平台,努力把浙南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审批服务全市环节最少、速度最快、服务最优,重大项目引进数量最多、质量最优,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主导产业成为全市的领跑产业、龙头产业,核心区成为全市产业联动、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至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走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在国家级开发区考核中力争进入全国排名前50名、全省排名第一方阵。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以上。具体来看:

——招大引强实现新突破。坚持招大引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好项目、大项目入园,大力推进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工作。至2020年,温商回归引进到位资金1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引进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总投资10亿以上8个,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力争引进100亿重大产业项目1个。    

——产业升级迈上新台阶。至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占80%以上;新材料、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核心区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产值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5家、5家、1家、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家以上;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以上。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至2020年,对外贸易方式进一步转变,外资引进取得突破,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若干高能级的进出口国际化平台;开发区企业的全球价值链竞争位势进一步提升,6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全球整车配套体系,培育一批龙头国际贸易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与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及产业集聚区重点区块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外贸进出口总额以每年10%以上的增幅增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400万美元。

——产城人融合进入新阶段。至2020年,紧紧围绕“八个做”,即做“精”环金海湖核心区、做“强”滨海园区、做“好”生活配套区、做“实”瓯飞拓展区、做“优”公共配套、做“美”生态环境、做“细”城市管理、做“大”发展空间,将产城人融合发展推向新阶段,打造现代化滨海产业新城。基本建成内畅外快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网络、智慧现代的市政设施网络、便民优质的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步入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轨道。

——发展方式完成新转变。至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两低一高”的绿色发展轨道,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严格把控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建成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开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进一步降低,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四、实施六大工程

(一)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招大引强,瞄准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排头兵、高端浙商、重要高新技术团队等,全力推进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招商。强化平台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组织开展“招商地图集中编制行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更精准、更高效。营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筑巢引凤”,助推大项目落户,谋划与发达国家及地区、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建设产业园。实施精准招商,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拉长做强做大产业链。紧紧盯住行业龙头重点企业和温商重点企业,看紧盯牢,力促签约、落地、投产、达产。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大服务、大招商”活动,始终把亲商安商放在第一位,精准服务企业和企业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联动招商,专题招商,银企融合。

(二)主导产业集聚工程。集中开展“主导产业精准聚焦行动”,结合园区产业提升要求及产业布局规划,全力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一区一业”发展格局。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引导与装备制造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集聚,提高专业分工协作水平。重点培育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激光与光电装备产业集群、食品制药机械产业集群、机电设备及关键机械基础件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我区现代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优势。

(三)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全面实施企业上市“凤凰行动”计划,开展企业上市培训及宣传,建立上市企业梯队式后备资源库,鼓励企业通过股改、上市、兼并等手段,运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本运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两型”企业培育,组织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成长型工业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培育20家龙头骨干型工业企业、50家高成长型工业企业,突出培育重点,实施精准服务,着力培育工业经济的“主力军”、“生力军”。实施小微企业规范升级,按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和培育企业梯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小微企业提升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重点围绕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实施“隐形冠军”提升培育计划,完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库,扶持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四)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紧抓温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重大机遇,以产业为基础,集聚提升产业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科技研发平台梯队培育,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统筹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化。深化特色高校院所合作机制,共建科技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海创园为载体,优化服务功能,强化“孵化”阶段培育,加快引进创业创新团队,加大培育力度,打造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集聚中心。以建设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为目标,培育知识产权企业集群,加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养。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发展应用,加快实施制造业“企业上云”计划,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上云企业达0.3万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左右,每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幅在15%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累计突破15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2家,海创园入驻企业达到50家以上。

(五)产城融合推进工程。以打造环金海湖城市核心区为载体,加快碧桂园、红星地产、富力等优质楼盘开发,加快高速复线、轻轨S2线、环山东路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滨海交通枢纽、天成市政、安心公寓、绣山中学(滨海分校)、滨海医院、星级酒店、汽车时尚小镇等配套工程投用。启动环山南路、新川大道、天柱大道、滨海大道高架、乐育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适应当前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大力推进第三产业、2.5产业发展,引进一批高端金融、信息服务项目落地,进一步拓宽我区服务业发展领域。优化完善交通、能源、通讯、市政设施网络,建设智慧开发区。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依托瓯飞围区、滨海塘河、金海湖等平原河网水系,打造滨海生态旅游板块,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六)瓯飞开发拓展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大投入,快速度”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瓯飞围垦造地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结合周边区块布局,优化瓯飞功能布局,完成瓯飞起步区3#围区和2#围区南部5.2平方公里的控规编制。到2020年,加紧瓯飞起步区海域使用审批工作,进一步推进瓯飞起步区开发利用,加速开展3#围区涂面整理、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推进2#围区农业造地项目开工,启动4#围区涂面整理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瓯飞一期围垦工程(北区)主体工程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党工委、管委会建立实施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各街道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落实责任,实施三年计划系列行动,加大推进力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工作力量向三年行动计划倾斜,形成合力,确保成效。

(二)政策保障。在用足用好市委市政府系列企业减负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持鼓励特色政策,特别是对领军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研究梳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快产业和人才集聚。

(三)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核心区财政封闭运行体制,做大财政支出规模,同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激发内生动力。设立5-10亿元政府产业基金,并与市级政府产业基金、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各类基金,重点投向全区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及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和公建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多方筹措资金,确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效能保障。坚持过程管理,围绕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到年度有计划、日常有督查、年末有考核有机结合。作风办要结合“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以“效能革命”为切入点,加强作风巡查。党政办要加强工作督查,对工作推进慢、进展不理想的,由党委分管领导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进行谈话提醒,形成更加浓厚的氛围和强大的工作合力。

(五)人才保障。严格落实温州市人才新政40条奖励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各级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继续加大区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人才目标考核。把人才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做到“以产业招人才、为产业聚人才”,不唯地域、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加快滨海产业新城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六)空间保障。启动瓯飞起步区3#围区内滨海新城核心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PPP+EPC项目,规划用地10.8平方公里,完成建设瓯飞生产配套区4650亩农业种植土地。持续开展村二产留地(标准厂房)整治提升工作,深入实施工业厂房租赁规范管理实施意见,以租赁企业综合管理平台为载体,引导和规范企业入驻闲置厂房。搭建司法处置闲置厂房招商平台,对符合区产业导向的项目,通过兼并、收购、转让及租赁厂房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

  

附件: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

 

 

 

 

 

 

 

 

 


附件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经开区、瓯飞)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表

 

目标任务

   

(在地)数据口径

责任单位

2018

目标

2019

目标

2020

目标

年均增长率%

重点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28

249

270

9

经济发展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88

97

106

10

经济发展局

财政总收入(亿元)

27

31

36

15

财政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5

17

20

15

财政局

进出口总额(亿元)

86

94

104

10

商务局

有效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6

17

18

17

经济发展局

其中:交通投资增速

15

15

15

15

经济发展局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

20

20

20

20

经济发展局

      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增速

12

14

16

14

经济发展局

      民间投资增速

10

15

16

13

经济发展局

工业投资增速

16

16

16

16

经济发展局

招商引资

三年引进总投资超10亿元、20亿元、50亿元项目数(个)

  10亿元2个,20亿元1个。

  10亿元3个,20亿元1个。

10亿元3个,20亿元1,50亿元1个。

/

商务局

温商回归到位资金(亿元)

41.8

46

50.6

10%

商务局

利用外资(万美元)

7000

7700

8400

10%

商务局

企业培育

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数(个)

20

20

20

/

经济发展局

高成长型企业培育数(个)

50

50

50

/

经济发展局

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数

5

6

7

/

经济发展局

小升规企业数

40

40

40

/

经济发展局

科技创新

R&D经费占GDP比重(%

3.5

3.6

3.7

/

科技局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60

61

62

/

科技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