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情要闻  > 园区动态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0-12-15 16:04:03 来源:科技局 字号:[ ]

近年来,我区在省、市科技部门指导下,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企业产业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推进新技术产业化;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企业创新需求,通过联合知名科研院校开展研发攻关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绩效,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近5年,共立项国家、省、市、区重点研发项目分别为5项、8项、24项、82项。企业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第一、积极搭建创新载体,推动技术与产业双向融合。创新载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承载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孕育生长的过程。如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其设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福达-中南大学材料学院联合技术中心和福达-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联合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项目70余项,不断完善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的内部管理机制,先后制定了30余项内部管理制度,一方面,明确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管理层在重大研发项目中的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另一方面,技术中心管理团队在研发项目中的管理自主权,尊重和鼓励研发团队的专业判断和创新能力,实行适应于创新人才成长与创新绩效提升的管理制度、薪酬体系、奖励规定。同时,还建立和健全日常内部控制体系及风险管理机构,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研发成果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等奖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7件(包括日本专利1件),负责/参与制修订国家及机械行业标准47份、浙江制造团体标准1份,牢牢掌握行业话语权。

第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和产业集聚。在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中,产学研合作日益成为重要的组织方式与运行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和研发活动的投入,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浙江强盛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长期产学研合作,至今已有十余年。通过合作他们不仅完成国家863年项目,2019年合作开发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0MP加氢站氢气加注压缩机成套装置,该项目以大排量活塞式压缩机为研发对象,研究超高压下压缩机热力学-力学-传热学多场耦合的可靠性设计方法、高压氢环境下关键部件性能劣化机理、高温、大压差下密封失效机理、高压气体微通道传热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突破压缩热失控管理、核心部件可靠性提升、气阀冲击减缓等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服役安全可靠性的整机设计技术,形成90 MPa加氢站氢气压缩机小批量生产与配套能力。该项目的研发成功,可以替代进口;奔腾激光通过联合浙江大学以及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专家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承担省市多项科研项目。2019年12月成功验收省科技厅重点招投标项目—高精密激光焊接技术在机车焊接领域的研究应用,项目成果已形成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目前项目团队大力推广项目科技成果的应用,成功开发智能手持焊,三维机器人焊接等相关高科技焊接应用产品。其中智能手持焊和大幅面激光焊接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定增长,深受行业内客户好评。奔腾激光通过与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对外技术合作,快速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仅引领高端装备数控机床激光加工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光电产业集群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第三、加强龙头企业引进,促进技术本地化转化。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国长城”)作为网信产业国家队、主力军、排头兵,通过聚焦新一代网信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形成了“芯—端—云”完整生态链,孕育出长城“飞腾+麒麟+安全”网信产业生态,形成了体系化的核心优势。尤其在云存储设备、PLC系统和交换机等领域,中国长城凝聚了独特的优势,打造了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全国产化云基座,从根本上实现了数据安全,完全能够支撑地方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发展需求。

我区通过引入长城集团的引进,使中国长城投入建设温州信创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实现了集团高新技术对温州地方的转移和转化;成立浙江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浙江长城”),落实本地化服务;成立信创中心,为温州本地信创事业提供支持。浙江长城携集团旗下5大核心产品及部分行业解决方案,在温州本地充分展示了“主体安全、生态丰富、中国架构、央企智造、端系完备”的产业优势,筑牢网信产业安全底座。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明确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一功能定位,建设一批突出市场化、协同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载体;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健全产业与科技协同对接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攻关。